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浅释 定弘法师讲述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浅释 定弘法师讲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浅释 定弘法师讲述(35页珍藏版)》请在维思文库上搜索。
1、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浅释 定弘法师讲述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浅释定弘法师讲述目录编者序五第一章绪论九第一节简述缘起九第二节修学入门一八第三节解释经题二一第四节介绍人题二五第二章正释经文三六第一节前言三六第二节沙弥十戒门六一一、第一戒【不杀生】六一二、第二戒【不偷盗】七四三、第三戒【不淫欲】七九四、第四戒【不妄语】九三五、第五戒【不饮酒】一一四六、第六戒【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一一六七、第七戒【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一一八八、第八戒【不坐高广大床】一二二九、第九戒【不非时食】一二六十、第十戒【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一三十一、小结一三三第三节沙弥威仪门一三六一、第一门【敬大沙门】一三七二、第二门【事师】一四四三、
2、第三门【随师出行】一六八四、第四门【入众】一七一五、第五门【随众食】一八八六、第六门【礼拜】一九八七、第七门【听法】二二八、第八门【习学经典】二五九、第九门【入寺院】二一三十、第十门【入堂随众】二一七十一、第十一门【执作】二二三十二、第十二门【入浴】二二七十三、第十三门【入厕】二三十四、第十四门【眠卧】二三六十五、第十五门【围炉】二四十六、第十六门【在房中住】二四一十七、第十七门【到尼寺】二四四十八、第十八门【至人家】二四八二十、第二十门【入聚落】二六三二十一、第二十一门【市物】二七二十二、第二十二门【凡所施行不得自用】二七三二十三、第二十三门【参方】二七七二十四、第二十四门【受具遮难】二八(
3、一)【十三重难】二八一(二)【十六轻遮】二九二十五、第二十五门【请和尚法】二九五二十六、第二十六门【比丘六物名相】二九七第三章结语劝勉三六编者序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如来为普度一切智圣凡愚,宣说无量法门,令九界众生各随其根性而得度脱。虽法门无量,而举其大纲,唯戒定慧三学而已。而求其下手处,则惟严持戒律也。初学者若不以戒为先导,则烦恼无所束缚,必至身心随逐尘境而起惑造业也。净公上人示曰:吾辈学人,皆须扎好德行根基,而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此则必能有成。非但能往生极乐,且可弘护正法。德行,即戒律也,设无戒律之基址,则定慧无从建立,了生脱死更无从
4、谈起耳。是故无论修学任何法门,皆须着重持戒,修净业者尤须严持净戒,方能有往生之望。不然,则空具往生之愿,若缺无往生之本,实则难免长劫轮回于六道矣。沙弥十戒及威仪,为出家初受之律仪,而在家居士亦可学习奉行。古来大德多有着述,明净宗八祖莲池大师着沙弥律仪要略,契合末法众生根机,后人多依之。清弘赞律师曾作详细注解,名曰增注,流通甚广。明末清初,蕅益大师乘愿再来,深研律学,通宗通教,力倡净土,为净宗第九代祖。蕅祖谓沙弥律仪要略颇有斟酌,堪逗时机,而于开遮轻重、忏悔之法,尚未申明,遂依律重辑沙弥十戒威仪录要,于十戒及威仪二门讲述周详,并申明戒律之开遮持犯、忏悔之法,尽善尽美,故弘一大师云:沙弥戒法注释之
5、书,以蕅益大师所着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最为完善。又云:初学之人讲解沙弥律者,宜用此书。依上而论,后来佛子,于沙弥戒当以此书为依也。当今之世,佛法衰微,成就者少。而人能弘道,法赖僧传。欲复兴佛法,出家五众须率先严持戒律,落实沙弥律仪,身口意三业皆合于佛制,方不负如来以戒为师之遗教。若违反律仪,甚至其心行尚不如常人,则大众必因厌恶其心行下劣而不信佛法,乃至毁谤三宝矣。如是之人,虽曰出家,实则灭法;看似学佛,实则为魔,日后必因其以身谤法之罪而沦堕地狱矣。僧人为人天师表,居士为世人模范,严持戒律,方能自度度他,弘护正法也。欲绍隆佛种、弘法利生者,当着力于此。弘法灭法、为佛为魔,俱关乎此。二一二年八月,香港
6、圆明寺上畅下怀长老举办知识青年八关斋戒暨短期出家学佛夏令营,因缘成熟,上定下弘法师受邀讲解沙弥十戒威仪录要,凡十四讲,前十二集讲于圆明寺学佛夏令营,剩余二讲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摄影棚续讲圆满。此讲演光盘流通之后,多有出家在家同修劝请流通讲记,且有几位同修已自发根据法师所讲内容整理成书,希望广为流通以利大众。大家在做听校整理过程中,虽已尽心尽力,并得到定弘法师的亲自指点,但由于编辑者德薄学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伏请诸位大德指正。在此,亦祈愿四众弟子悉皆重视戒律,学习戒律,落实戒律,果能如是,则佛门幸甚!众生幸甚!编者谨识二一三年九月十三日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浅释定弘法师讲述(二一二年八月于香港圆明寺
7、)第一章绪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我们利用这一次八关斋戒和短期出家学佛夏令营,来共同学习沙弥戒律。第一节简述缘起为什么要学习沙弥戒律?我们师父上净下空老和尚希望每位净宗同修首先要扎好德行的根基,戒律就是德行,然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能在这一生有望圆成佛道。佛法是教育,目标是帮助每个众生成佛。众生都有佛性,本来是佛,按照佛陀的教诲来修学就能恢复本来面目。修学佛法,必须先扎戒律的根基,佛经里讲,善男子、善女人,标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讲的净业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做好了,是世间善人,就有资格来学佛。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持三皈
8、是学佛的开始,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佛,佛者觉也,觉而不迷,人人自性本来是佛,时时保持觉悟而不迷惑颠倒的人就叫佛。所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不是皈依佛像,佛像的作用是提醒众生觉悟,回归自性佛宝,所以造佛像的功德很大。皈依法,法者正也,正知正见,也是自性里本有的,本来圆满。皈依法是皈依自性的正知正见,没有邪知邪见,要通过研习经典,向真正的善知识学习,才能形成正知正见。所以学教要有师承,只自己读经不行,这样会按照自己的意思理解经义,而错解如来真实义。皈依僧,僧者净也,净是清净、和合的意思,回归清净心就是皈依僧。自性本来清净,现在从染污回头,依靠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里具足一切智慧、功德、能力。所以
9、,皈依三宝就是从外面境界里回头,回归自己自性本具的佛法僧三宝。真正学佛,必须持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学佛最基础的戒律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七天大家在圆明寺是受八关斋戒,短期出家的同修受沙弥十戒。沙弥十戒比八关斋戒只多一条戒律,就是出家人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其他九条完全一样。在寺院里受八关斋戒就是做一天一夜的出家人,这个功德很大。八戒、十戒的基础是五戒,如果做不到五戒,八戒、十戒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戒律的基础是十善业道,先做一个善人。如果心地不善,意念里还有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即使在外相上持戒持得再好也没用,戒律不可能清净,肯定会起不善的念头。戒经里讲,恶念起来了就
10、算犯戒,做了就是犯重戒。所以想要持戒精严,必须先做到十善业,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有人说,现在要做到十善业很难,有谁能在意念上不起贪瞋,没有贪、没有瞋?最怕是没办法发现自己,有了贪瞋都不知道,这叫愚痴。大家发心来这里修学,打地铺、睡地板,天没亮就得起床,吃饭时不能出声音,腰板得挺直,吃的是素食,掉个饭粒也得捡起来吃掉,还有老师拿着香板到处巡视,像看犯人似的。过这种苦日子,不起一点贪瞋痴,不容易。真想修行,一定要把自己意地上的贪瞋痴放下,怎么放?就在境界中去磨鍊。不经过一番考验、砥砺,想磨掉意地上的烦恼,不可能。古诗有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
11、扑鼻香。修行,想真正断烦恼、消业障、开智慧,就得向自己的习气开刀,这叫真正大丈夫、大英雄。能够战胜自己的习气、战胜自己的烦恼,这是古来将相之所不能为。佛法修学的纲领是三无漏学,所谓戒、定、慧,持戒得定,因定开慧。如果大家真正发起这个心,狠下心来,咬紧牙关:我这辈子就要持好这七天七夜的戒律,我要挑战自己的极限。发起这样的勇猛心,必定会成功!受沙弥戒的前一天晚上要通宵拜佛,我当时得了重感冒,身体很难受,戒师们只是鼓励,不要求,因为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我狠下心来,咬紧牙关,真的拜了通宵。修行一定要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真正熬过来,能够把自己的业障降伏住,就是脱胎换骨。我们这七天七夜要本着什么愿
12、心?我是来脱胎换骨的,我是来作佛、作菩萨的,我是来成为真正的佛种子,将来能够成长起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发起这个大愿,持戒就不难了,因为有佛菩萨加持。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正具足诚敬心,这些戒律一念就全都能做到。印光大师讲,戒律概括起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不造一切恶,能修一切善,就是戒律的圆满。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根,儒家的弟子规和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是十善业道经的根。弟子规是讲伦理道德,教我们做人;太上感应篇是讲因果报应,教我们认识因果、深信因果。戒律实际上就是讲因果,如果相信因果,知道一举一动都有果报,自然持戒精严。在这三个根的基础上,再落实第四个根沙弥十戒威
13、仪。这四个德行的根,是我们修学的根基。如果前面三个根没修好,现在就学第四个根,能行吗?行。佛法是圆融的,华严经上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从一层到二层、到三层、到四层,虽有四层,却是圆融的,可以合在一起修。沙弥十戒威仪里有弟子规,有太上感应篇,也有十善业道,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不要把它们分裂了。我们要发愿,这七天里一定要把这四个根都落实。过去没落实,从今天开始我要重新做人,我要脱胎换骨,我要成圣成贤!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人就怕志不立,一旦立志,没有办不成的事!更何况扎根不是求人,是求自己,是通过修持把自己自性中本来具足的德能、戒行恢复出来而已,所以不要认为很难,要有自信心。信为
14、道元功德母,相信自己能做到,也一定要做到。当然也不可轻视,轻视就会懈怠,弟子规上讲,勿畏难,勿轻略。修学戒律的目的如果只是希望得到人天福报,将来还得搞轮回,所以佛劝我们要志求菩提。现在最容易、最方便的就是净土法门,依无量寿经,这是净土第一经,又称为净土大经,一门深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也希望所有有缘众生一起同生净土。二一二年六月在香港举办了净土大经解演义心得分享报告会,邀请了悟行法师、刘素云老师等为大家分享学习师父上人,上净下空老和尚讲解的净土大经解演义心得,我也是主讲之一。会后我收到一位参会同修的感谢信,她说她的姐姐在年轻时有位男朋友,不幸车祸去世了,
15、然后就经常托梦找她姐姐,在梦中的样子很凄惨,应该是堕恶道了,但是她姐姐也没办法。这位同修来香港参加法会前,她姐姐托她在法会里给这位众生写个牌位,祈请他也来参加,一起听经、念佛。法会结束后,她姐姐做了个梦,梦里这位众生的形相完全不同了,非常庄严,对她姐姐说,他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专门来感谢她。证明他来法会中听经闻法了,所以相信我们累劫今生的一切有缘众生肯定也跟着来了,也一定能得到法益。关键是我们自己要认真修学,发心一定要纯正,心地光明正直、真诚恭敬,这是诸佛菩萨赞叹、龙天善神护佑。戒经里讲,每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一个真正持五戒的人,就有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守护,能持八戒、十戒就更好,所以只要真
16、修,肯定冥阳两利。有同修问,定弘法师已经发愿专讲无量寿经,今天又开始讲沙弥十戒威仪,是不是又夹杂了?我告诉他,没有夹杂,因为这符合无量寿经的教诲。法藏菩萨在无量寿经里给我们做榜样,他在因地修行时,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沙弥十戒威仪就是诠释如何具体善护三业,没有离开无量寿经。护是护持,首先要把自己的口管住,口造的业太多,一讲话都与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相关。古人讲,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所以最好是止语,不说话。止语就把口业止住了,心才能定下来,修行就是管好自己的心。一个人是不是真修行,就看他的言语,讲话很少是真修行,爱说话是因为妄念
17、太多。善护身业,自己的行为造作不能违背律仪;善护意业,让自己的心清净无染。如何知道自己持戒有没有得戒?就看有没有得清净心。定就是清净心,持戒是为了得定,为了开智慧,没得清净心,说明不得戒,要更加努力持戒。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现在佛法实际上非常衰落,别看经书、光盘很多,真正修行的人少,真正成就的人更少。印光大师讲,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所谓法赖僧传,出家是一门行业,这个行业很特殊,是如来亲自设立的,出家是承当住持正法、传承正法、流通正法的使命。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三学就是戒、定、慧,各种法门我们都赞叹,但是尤其赞叹净土法门,因
18、为净土法门帮助的众生最广。特别是末法时期,众生都要靠净土法门成就,所以我们特别推崇、宣扬净土法门。即一生以顿脱苦轮,这一生就出三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苦海,自利利他,这是真出家。如此发心,出家的人愈多愈好。我是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在香港圆明寺剃度出家,剃度前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出家?出家的动机是什么?我不是走投无路,我在世间当教授,不愁吃、不愁穿,也有名有利。师父老人家的话在我耳边响起,出家就是为了弘法利生,不是为弘法利生,不必出家。印光大师讲,要立向上志,发大菩提心,要住持正法、弘扬正法。所以首先自己要做个好榜样,把沙弥戒律做到就是好榜样。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和近代律宗最伟大的善知识弘一大师都
19、说过,中国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蕅益大师一生专精律学,弘一大师私淑蕅益大师,专学蕅益大师深入律藏,归心净土。蕅益大师自称菩萨戒沙弥,弘一大师说自己菩萨戒沙弥也没做到,自称为出家多分优婆塞。优婆塞是在家男居士,受持五戒,多分是五戒也没完全清净,只是剃了头,出了家,不敢自称比丘。所以能做到沙弥戒律是真正了不起,这是出家人的行为准则。在家人能不能学习沙弥戒律?当然能,在家人真正发心修行,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更加殊胜。出家、在家不在形式,在心地。古德有分四料简,身出心也出、身不出心出、身出心不出、身心俱不出,共四种类型。身出心也出,这是身心都出家,像历代祖师大德,他们真正做到绍隆佛种,弘
20、法利生。身不出心出,这是心出家,心里对世间一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都能放下,志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三界六道。身在家没有关系,同样可以护持正法,行菩萨道。这两种人是真正的沙门,沙门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如果身出心不出,那是假的,不仅没有功德,还造罪业。我们今天能有这样的机缘在此地学习,真的是难得难遇,若没发心,一定要发起大菩提心;若已发心,要保任、精进,扎好根基,更上一层楼。将来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能有这样的戒行、修持,能够深入教理,一心念佛,成就都会很殊胜,可以做这个世间众生黑暗中的明灯,所以要认真学习、落实沙弥戒律。第二节修学入门学习沙弥戒律首先要明白,善护三业是善护自己的三业,
21、不是别人的三业。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六和敬,真正做到六和敬的团体。僧团所在之处没有灾难,因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破坏僧团和合的这个罪很重,最好是止语,不讲话,止住自己的口业,绝不与人起冲突。六和敬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放下原来的知见,都以佛的知见做为自己的知见;身和同住,行为造作都符合律仪,相处和谐;口和无诤,言语柔和,没有对立、冲突,更不会争吵;意和同悦,在一起听经闻法得到法的滋润,法喜充满;利和同均,生活受用都一样,一起吃饭,一起睡地板。修六和敬的关键是要求自己跟别人和,不是要求别人跟自己和。寺院的条件有限,没有自己家里吃得好、
22、睡得好,来过艰苦日子,要把吃用这些享受的念头放下,不要放在心上。儒家君子都能做到谋道不谋食,谋的是道,来求道、修道的,不是来谋食的。同时也要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很苦的人。世界银行统计,全球挨饿人口总数现在达到十个亿!有十亿人在挨饿,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像海地这样的国家,人民吃什么?用泥做的饼,泥饼!对于他们来讲,吃米、吃面是天堂般的生活。出家人悯念、同情世上受苦的人,所以饮食起居非常简朴,而且还有更多众生比他们还苦。佛经上讲,饿鬼道众生常苦飢饿,百千岁不闻浆水之名,更别说吃了。饿鬼道的白天是我们的晚上,他们在飢饿中得不到饮食,听到我们吃饭时碗筷发出的声音非常难过,出家人有大悲心,怜悯众生,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浅释 定弘法师讲述 沙弥 十戒 威仪 录要浅释 弘法 讲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