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bVIEW与PLC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LabVIEW与PLC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LabVIEW与PLC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86页珍藏版)》请在维思文库上搜索。
1、学校代号10532学号S1602W0196 分 类 号TP274.5密级公开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 LabVIEW 与 PLC 的核燃料棒 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学位申请人姓名索鑫宇 培养单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刘坚 教授孔朝阳 高级经济师 学科专业车辆工程 研究方向机器视觉 论 文 提 交 日 期2018 年 4 月 23 日 学校代号:10532 学号:S1602W0196 密级:公开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工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 LabVIEW 与 PLC 的核燃料棒 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学位申请人姓名:索鑫宇 导师姓名及职称:刘坚 教授孔
2、朝阳 高级经济师 培养单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8 年 4 月 23 日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2018 年 5 月 19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程军圣 教授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uclear fuel rod visual recognition and location system based on LabVIEW and PLC by Xinyu Suo B.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A thesis su
3、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VehicleEngineering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 Supervisor Professor LIU Jian (4)电动分度盘旋转精度:0.05 ; (5)识别合格元件可按要求旋转到预设位置; (6)单根元件周向回转定位精度:元件直线度小于 0.4 mm 时,精度 0.5 ; (7)元件在检测过程中不得损伤表面; (8)所有选用材料均
4、在甲方要求范围内; (9)整体结构设计紧凑、美观,且便于设备维修维护(得到用户满意); 2.2.2 电气系统技术指标 (1)按钮开关设置齐全,能够独立运行的部件,都应有相应的手动操作按钮。 手动动作可能发生干涉危险的,必须设置互锁保护; (2)可编程控制器 PLC 及伺服驱动系统采用 Allen-Bradley 自动控制系统完成; (3)PLC 及伺服驱动系统采用 EtherNet/IP(以太网)通讯方式; (4)PLC 输入、输出点要预留 15%以上备用点,并间隔布置,便于后期扩展; (5)工作电源:380 V10% ,控制电源:220 V10% ,电源频率:5060 Hz; 2.2.3 控
5、制系统技术指标 (1)系统控制:采用基于 LabVIEW 开发的锆管检测定位系统作为上位机进行 基于 LabVIEW 与 PLC 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0 控制; (2)通讯方式:EtherNet/IP(以太网); (3)可实时显示检测画面; (4)具有自动保存不合格元件图像的功能; (5)检测系统能够记录每根元件最终的精度; (6)历史检测数据保存期至少为 1 周; (7)对被测附件轮廓及夹具轮廓均可修改相关参数; (8)具有检测元件隔离块角度分布的功能; (9)可利用标定块自动进行畸变和像素尺寸标定; 2.2.4 其他技术指标 (1)平均单根元件识别与定位时间:10
6、s; (2)乙方需制定验证整体视觉检测装置定位精度的方案; (3)具备燃料元件方向纠错功能; (4)具有精度校准功能; (5)元件组别识别成功率 99.8%(保证整根元件直线度小于 0.4 mm 条件下); (6)可检测元件方向的正反,检测准确率 99.8%(元件直线度小于 0.4 mm); (7)安全装置:非接触式传感器、急停开关; (8)安全防护:该设备的工作范围内需设置警示区及围栏。 2.3 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整个设备系统被细分为视觉模块、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模块、上位机模块三 大部分19。本小结将结合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给出各模块的整体设计思 路。三个模块的关系图如图 2.4 所示
7、;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模块进行核燃料元件 上料操作,元件到达检测工位发送信号给上位机模块;上位机发送命令给视觉模 块进行图像处理,处理好的检测识别结果反馈给上位机;上位机依据预设判定条 件决定检测结果是否满足检测要求,并根据不同的判断结果发送不同指令给机械 结构与电气控制模块,使其实现不同的控制逻辑,保证设备稳定可靠运行20,21。 图 2.4 设备模块关系图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1 2.3.1 视觉模块设计思路 视觉模块是整个设备系统的神经中枢23,24,它的作用是采集图像算法所需的 图像,并从图像中提取所需的类型、直线度、旋转角度、隔离快分布等信息,将 这些信息传递给 PLC 控制器控制执行
8、机构进行相应的动作。视觉模块的设计思 路,如图 2.5 所示: 图 2.5 视觉模块的设计思路 进行视觉模块的设计时需要先分析检测元件的几何特征;针对元件的特点并 结合其他的技术参数(如节拍、功能、精度等客观条件)来确定最合适的成像方 式25,26;根据技术要求与可行性选择合适的光源、镜头、相机类型与尺寸,保证 可以得到需要的高品质原始图片;针对得到的图像设计合理的视觉处理算法求取 所需要的元件特征;同时我们需要对所设计的算法进行分析与验证,需要做大量 的实验去验证其鲁棒性及准确性,并根据测试的结果不断修正,在效果怎么都不 理想时需要从源头着手自顶向下一步步去优化视觉模块。 2.3.2 机械结
9、构与电气控制模块设计思路 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总是需要相辅相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越来 越离不开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理念早就深入人心27,28。脱离了机械的电气是没 有肢体的,脱离了电气的机械是没有灵魂的。优秀的机械设计可以减少电气设备 的使用,控制成本、提高设备控制的可靠性;优秀的电气控制设计可以弥补机械 设计、机械加工的不足,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28。本文 的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模块设计思路如图 2.6 所示: 基于 LabVIEW 与 PLC 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2 图 2.6 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模块设计思路图 首先需要对待检测的元件以及关
10、于机械机构动作与电气模块相关的技术要 求进行分析。对于机械结构的设计先明确设备需要完成的执行动作与所实现的功 能;将设备机械结构分为送料机构、整体框架、成像机构、位姿调整机构四个方 面进行分别设计;完成了关键的四个结构的设计之后需要对设备的整体布局进行 设计,需要做到结构紧凑合理;对于此类非标设备应尽可能选用标准件,这样既 可以缩短设备的设计周期又可以提高整体设备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对于一些非标 件需要合理设计,尽可能降低机加的难度同时要方便最终的装配与调试。 对于电气控制设计,先设计出设备运行时各运动部件的运动逻辑;对诸如气 缸、伺服电机、电磁阀等执行部件进行选型(在选择电极时要考虑之后的伺服
11、通 讯与兼容问题,部分厂家的 PLC 与其他厂家的伺服与电机不兼容)29;统计设备 输入输出信号的类型与个数,以此确定 PLC 控制器各模块的配置,在选配完成之 后分别绘制气路、电路接线图。 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的设计从来都不是独立进行的,在设计的过程中两者之 间需要不断的交互与反馈,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优的机电一体化设备23。机械结构 部分需要设计出尽可能合理可靠的结构,要方便结构的最终控制者电气控制部分 进行控制;电气控制部分的一些标准件的选型需要及时反馈给机械设计,机械结 构需要合理布置空间给这些电气元件布置,关于电气控制柜的布局也需要电气控 制与机械结构进行合作协商;诸如散热布局、电源口设计
12、、网口安装等细小的方 面也需要电气与机械统筹考虑。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3 2.3.3 上位机控制模块设计思路 图 2.7 上位机的控制模块设计思路图 相比于视觉模块的设计和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模块设计,上位机控制模块相 对独立一些。上位机的设计主要集中在软件领域,不需要考虑检测对象的不同, 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与应用,上位机的整体架构思路基本相同30,31。只需在设计 时针对技术协议提出的技术指标设计相应的功能。并在保证功能的同时设计出界 面友好操作简便的上位机系统。如图 2.7 所示为上位机的控制模块设计思路图。 本文上位机软件的编写平台为 LabVIEW 软件,其独创的图像化编程语言大 大提
13、高了编程的效率与界面的美观度。首先分析技术要求,依据技术要求先搭建 出一个简易的软件界面,其中要包含技术协议中的全部需要显示与配置的参数, 实际的功能可以不实现,但是所有的功能都需要体现出来;接下来分为两块进行 硬件和环境的搭建,本文中使用视觉设备所以需要确认图像采集开的选择,上位 机需要与下位机 PLC 进行数据的交互, 故在正式开始编写程序之前需要把通信的 环境建立,其中就包括通信方式及硬件选择与配置工作;软件结构的设计在本文 中拟分为三个部分设备状态监控、主功能模块、报警监控与处理,主功能模块主 要进行图像处理,数据保存,给 PLC 发送运动指令等任务。状态监控与报警监控 与处理都是在进
14、行监控,不同的是状态监控只监控数据不接收指令,而报警监控 与处理需要监控报警状态同时要对操作人员的报警处理进行响应。这种安排是为 了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接下来进行详细的程序设计与编写,并不断测 试与维护。 与视觉模块的设计和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模块设计相比,上位机模块的设计 硬件成本较低,同时其独立性强,整体架构几乎不受项目的不同的影响,同时核 心的图像算法也是集中在上位机里, 所以其一个良好的上位机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 LabVIEW 与 PLC 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4 2.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项目的选题与功能进行综述,引出项目的研究对象;接下来对项 目
15、的各个技术参数进行罗列与陈述。将整个项目分为 3 个模块视觉模块、机械结 构与电气控制模块、上位机控制模块,分别给出了各模块的具体设计思路,为接 下来的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提供了思路准备。保证了项目可以科学高效的推进。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5 第 3 章 光学成像方案及其算法实现 3.1 光学成像方案设计 本文在第 2 章已经分析了检测对象核燃料棒的几何参数与分类,同时也 罗列出了项目技术要求中关于图像处理精度与效率,针对其几何特点与技术要求 设计出了如下的光学成像方案: 3.1.1 设计方案一 图 3.1 光学成像方案一 如图 3.1 所示的光学成像方案,采用的是侧面成像的方式。核燃料棒水平放
16、 置,相机与镜头中轴线垂直于核燃料棒轴线数值向下,采用两个条光源平行放置 照向中间的隔离块。 本方案拟采用的工作方式为分度盘带动燃料棒每转 120相机采集一张图片, 每根核燃料棒拍照三次。然后将采集到的三张图片进行拼接,找到各个隔离块的 中心点与长度等信息进行分类。 方案一的实验结果如图 3.2 所示:其实验配置表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光学成像方案一配置 配件型号主参数 1主参数 2 相机 Basler piA2400-17gm 分辨率感光芯片尺寸 244820508.86.6 mm 镜头型号 OPT-C2514-5M 焦距视野大小 25 mm80.960.72 mm 光源型号 O
17、PT-LI6022 发光颜色数量 白2 基于 LabVIEW 与 PLC 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6 从图片与初步的轮廓提取算法的结果可以看出,轮廓提取的效果并不是很 好,图片中的干扰噪声特别的多,几乎很难保证算法的准确性更不要提及精度与 效率了。经过分析此种算法的主要问题如下: (1)采集的图像噪声特别多,很难提取出理想的轮廓; (2)需要进行图像的拼接运算,由于成像的对象为细管状物体,其采集的 图像并不是图像沿圆周的展开是有着一定几何畸变的图像,拼接的图像不能真实 反映检测对象的几何属性。 (3)一个管需要拍照三次,会大大制约设备的处理效率。算法与三次回转 机构都会消耗
18、大量的时间,很难满足技术要求中的一根燃料棒的检测时间10s; 图 3.2 方案一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三点,排除此种方案。 3.1.2 设计方案二 图 3.3 光学成像方案二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7 表 3.2 光学成像方案二配置 配件型号主参数 1主参数 2 相机 Basler piA2400-17gm 分辨率感光芯片尺寸 244820508.86.6 mm 镜头型号 OPT-C2514-5M 焦距视野大小 25 mm80.960.72 mm 光源型号 OPT-FL9090 发光颜色数量 白1 本文所设计的第二种光学成像方案如图 3.3 所示。此方案拟采用的成像方式 为轴向成像,将相机与镜头的中
19、轴线与核燃料棒的轴线相互平行(尽量重合), 采用背光打光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拍照出燃料棒的轴向截面,此种图像的隔离 块的分布信息会十分明显,图像的噪声干扰不多,会方便接下来的图像算法设计。 方案二的实验结果如图 3.4 所示: 图 3.4 方案二实验结果 从图 3.4 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4、5、6 类型的燃料棒轴向拍照无法 拍到需要的隔离块,只能拍到虚化的大圆,1、2 类型的燃料棒仅可以拍照出端部 的长支撑垫,但中部的隔离块完全被虚化的大圆遮盖住。 此种原因是由采用了普通镜头所致,感兴趣的中部隔离块距离镜头的距离大 于端部距离镜头的距离,普通镜头具有近大远小的特性34,而燃料棒是一个长
20、管 状元件,端部与中部的直径相同,所以端部虚化的大圆会遮盖住中部的隔离块。 其原理图如图 3.5 所示: 基于 LabVIEW 与 PLC 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8 图 3.5 普通镜头成像原理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远离镜头端的 AA1 在 CCD 感光芯片上形成的像 AA1要 小于靠近镜头端 BB1 在 CCD 感光芯片上形成的像 BB1,即靠近镜头端物体的 成像会将远离镜头端的成像覆盖掉,应用于本设备的检测对象时,无法得到想要 的燃料棒中部隔离块的轴向视图。 3.1.3 设计方案三 为了克服普通相机的近大远小的特性,本文选择采用远心镜头来采集图像。 远心镜头的成像原理图
21、如下图所示: 图 3.6 远心镜头成像原理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由于远心增加了光栅,放置在两个透镜的焦点处,这样只 有平行于光轴的光线才可以通过,并通过小透镜成像在 CCD 感光芯片上35。远 离镜头端的 AA1 在 CCD 感光芯片上形成的像 AA1等于靠近镜头端 BB1 在 CCD 感光芯片上形成的像 BB1,这种情况下就克服了近大远小的问题,通过轴向拍 照在理论上可以采集到核燃料棒中部隔离快的截面图。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9 图 3.7 光学成像方案三 表 3.3 光学成像方案三配置 配件型号主参数 1主参数 2 相机 Basler piA2400-17gm 分辨率感光芯片尺寸 24482
22、0508.86.6 mm 镜头型号 OPT-03M310 工作距离视野大小 310 mm29.322 mm 光源型号 OPT-FL9090 发光颜色数量 白1 3.8(a)实验拍照图片3.8(b)轮廓提取结果 图 3.8 光学成像方案三实验结果 基于 LabVIEW 与 PLC 的核燃料棒视觉识别与定位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了远心镜头后克服了普通镜头近大远小的问题, 相机可以清晰的采集到我们感兴趣的中部截面轮廓,这对以后的算法计算与设计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4 设计方案四: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实验室条件下的成像环境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在一 些方面甚至是不可能
23、采用。列如设计方案三,虽然采集到了理想的图像,但是这 种成像方案的设计,并不能直接在实际的项目中使用。首先,这种背光的成像方 式只能采用燃料棒竖直放置方法,不能有其他的支撑,这就导致燃料棒是无法被 牢牢固定的,而其他的支撑可以固定住燃料棒,但是会遮挡背光从而影响燃料棒 中部的隔离块成像;其次技术协议要求可以实现燃料棒的旋转定位,这就要求在 图像采集进行检测的时候燃料棒不能移动,当检测完成之后燃料棒可回转运动。 实验三的设计依旧无法实现这一操作。 考虑到以上两点问题需要对光学成像方案进行重新设计。新的设计方案要满 足:1、背光成像;2、在拍照时固定燃料棒,在调整时可轴向旋转燃料棒 本文设计的新的
24、光学成像方案如图 3.9 所示,所采用的的光学成像方案的配 置如表 3.4 所示: 图 3.9 光学成像方案四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1 表 3.4 光学成像方案四配置 配件型号主参数 1主参数 2 相机 Basler piA2400-17gm 分辨率感光芯片尺寸 244820508.86.6 mm 镜头型号 OPT-03M310 工作距离视野大小 310 mm29.322 mm 光源型号 OPT-LI6022 发光颜色数量 白2 图 3.9 为方案四的设计图及实验图,方案四采用分度盘加三爪卡盘固定燃料 棒解决拍照时固定燃料棒,调整时旋转燃料棒的问题;不采用直接背光的打光方 式,而采取反射背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LabVIEW PLC 核燃料 视觉 识别 定位 系统 开发 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