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形中的现代情绪-冯至式的孤独
《现代诗形中的现代情绪-冯至式的孤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形中的现代情绪-冯至式的孤独(45页珍藏版)》请在维思文库上搜索。
1、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诗形中的现代情绪:冯至式的孤独 姓名:徐江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童秉国 2004050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7 ST H E S I S 内容提要 在冯至的诗作中,孤独意识是最为突出的。无论是从诗人初登诗坛时的昨 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还是诗人步入中年的诗集十四行集,均充满了一 个漂泊者的孤独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对现代人生的现代性思考。孤独始终伴 随着诗人冯至,一方面,孤独成为他创作的动因,另一方面,孤独促使他思索 人生及整个人类的命运,也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成熟。 冯至早期诗歌中的孤独,主要在审美意蕴层面上展开
2、,表现为对个体生命 的独特感受,包含个体对大众的依托意识以及二者间事实上的疏离;个体对爱 情的幻想、追逐与爱的隔膜、消逝;个体人生方向的迷失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三个层次的内涵。在诗人沉默十年之久重新登上诗坛后,他以十四行诗的新形 式,延续弥漫于早期诗歌的孤独体验,在哲理意蕴层面开始了对人类命运的深 层反思,这主要从“孤独与承担”“孤独与交流”、“孤独与死生”等几对相互 联系的范畴来表现其孤独意识的哲理内涵:个体的人来到世上,就面临着生的 孤单,死的必然,但人不能因此消极沉沦,每个人都要勇于承担一切寂寞、艰 难,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默默地成就“正当的死生”。以“承担”把定自我, 以“交流”融入社
3、会。这两方面的内涵构成“冯至式的孤独”的完整意义。 “冯至式的孤独”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多种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部分为汉文化,主要表现为古典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的文化传统、儒释道传统、 五四文化精神的影响。另一部分则为以德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冯至与西 方现代诗人取近乎相同的步调,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思索人类命运与宇宙的 关系问题,表现为对个体乃至人类整体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以一位生存诗人 的姿态屹立在现代诗坛,这又是受了里尔克、歌德及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冯 至在对多种传统的选择吸收中汇聚成自己的独特之处,其独特性意义不仅表现 在他与多种文化传统的相同之处上,而且表现在他与多种文化传统的
4、差异性 匕。 关键词 冯至孤独审美意蕴哲理内涵独特性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7 f E R ST IL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I np o e t r yo f F e n gz h i ,l o n e l i n e s si s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 N om a R e rf r o mt h es o n g s o fy e s t e r d a y , n o r t ht r a v e l a n do t h e r s ,o rc o l l e c t i o no fs o n n e t ,h a
5、v ef i l l e dw i t h l o n e l i n e s s ,h a v es h o w nam o d e mt h o u g h t s o fm o d e mp e r s o nf o rm o d e ml i f e L o n e l i n e s sa c c o m p a n i e sF e n gZ h ia l la l o n g ,o nt h eo n eh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a n i m a t e s F e n gZ h i sp o e mc r e a t i o n , o nt h
6、 eo t h e rh a n d i tm a k e sh i mt l l i l 山d e e p l ya b o u tl i f e a n dt h ef a t eo f m a n k i n d ,a l s om a k e sh i sp o e mc r e a t i o nr e a c hm a t u r a t i o n T h el o n e l i n e s si n F e n g Z h i s e a r l yp o e t r y , e x p r e s s e s i nt h e u n i q u e u n d e r s
7、 t a n d i n gf o r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i ne s t h e t i cl e v e l ,c o n t a i n st h ei n d i v i d u a lw a n tt o r e l yo n t h em a s s e sb u tb e t w e e nt h eb o t hi sa w a yi nf a c t ;t h ef a n t a s y , c h a s eo fl o v e a n dt h ei n s u l a t i o n , v a n i s h ;t h ed i r
8、e c t i o no fl i f el o s ea n dt h i n kd e e p l ya b o u tl i f e A f t e r1 0y e a r s s i l e n c e ,p o e te r e a t st h en e wf o r mo f s o n n e t ,c o n t i n u e st h el o n e l i n e s s t h a tf i l l si ne a r l yp o e m ,i n p h i l o s o p h i cl e v e l ,”l o n e l i n e s sa n du
9、 n d e r t a k i n g ”,”l o n e l y a n de x c h a n g i n g ”,”l o n e l i n e s s ,d e a da n dl i f e ”s h o wi t sl o n e l i n e s s :A ss o o na so n e p e r s o nf i r r i v e s ,h ew i l lf a c et h el o n e l i n e s s ,h ea l s ow i l lb e d e a do f n e c e s s i t y , b u th e c a nn o t
10、b et h e r e f o r en e g a t i v et os i n k e v e r y b o d yw i l lh a v et h ec o u r a g et ou n d e r t a k e a l ll o n e s o m e ,d i f f i c u l t y , i n d e p e n d e n tt ob e c o m eas u r v i v a l ,q u i e t l ya c h i e v e m e n t ” r i g h t f u ll i f ea n dd e a d ! T h i sb o t
11、hi n t e n s i o n sf o r mt h ec o m p l e t em e a n i n go f ”t h e l o n e l i n e s so f F e n gZ h i ” ”T h el o n e l i n e s so fF a n gZ h i ”i sf o r m e db yt h ea f f e c t i o n so fv a r i o u sc u l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s O n ep a r ti s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 m a i n l yc
12、 l a s s i c a lp o e t r ye s p e c i a l l yp o e t r y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 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t r a d i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t ,T a o i s ta n d B u d d h i s m ,t h eM w - 4 t hs p i r i t s A n o t h e rp a r ti st h ew a s t e mc u l t u r ee s p e c i a l l y C
13、r e m l a nc u l t u r e F e n gZ h ia b s o r b st h ev a r i o u st r a d i t i o n si nh i so w n u n i q u ew a y , i t s u n i q u em e a n i n gn o to n l ys h o w si nt h es i m i l a r i t yo fF e n gZ h ia n dt h ev a r i o u s 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 ,b u ta l s oi nt h ed i f f
14、 e r e n c eo f t h eb o t h K e y w o r d s : F e n gZ h i ;l o n e l i n e s s ;e s t h e t i c m e a n i n g ;p h i l o s o p h i cm e r i g ; u n i q u e n e s s I T 硕士学位沦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l S 导言 冯至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翻译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以诗集 昨日之歌( 1 9 2 6 ) 、北游及其他( 1 9 2 9 ) 登上文坛,被鲁迅先生誉为“中 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奠
15、定了他在现代新史诗上的地位。三十年代冯至留学 德国,在哲学的故乡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熏染;四十年代初他的创作出现高 峰,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是他高峰创作期的优 秀代表。 在他的诗作中,孤独意识是最为突出的。无论是从诗人初登诗坛时的昨 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还是诗人步入中年的诗集十四行集,均充满了一 个漂泊者的孤独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对现代人生的现代性思考。孤独始终伴 随着诗人冯至,一方面,孤独成为他创作的动因,另一方面,孤独促使他思索 人生及整个人类的命运,也使他的诗歌艺术达到成熟。诗人冯至饱尝了孤独的 滋味,这种品尝,使他更有资格对“孤独”进行诗意描述和哲理思考。本文将 冯至
16、对孤独的审美描述及理性思考定义为“冯至式的孤独”,意图描述其内涵 并揭示其独特性。 孤独是对现实生活和庸凡生命的否定与抛离,代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 追求。孤独不等于孤单。孤独是深层的精神状态,孤单则是浅层的情感体验, 有时可能作为孤独的一种表现方式。孤独体验是一种强烈的智慧内省,是人的 自我意识深化的一种心理反应。不具备自我意识的浅薄的心灵是不会有孤独体 验的,而只有对个体生命有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的人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孤独 体验。高明的诗人不仅以诗描绘这种体验,而且思考自我甚至整个人类的孤独 体验。冯至即是如此。 冯至早期诗歌中的孤独,主要在审美意蕴层面上展开,表现为对个体生命 的独特感受,
17、包含个体对大众的依托意识以及二者间事实上的疏离:个体对爱 情的幻想、追逐与爱的隔膜、消逝;个体人生方向的迷失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鲁迅:(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导言,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 9 3 5 年。 赵家壁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 集) 第5 页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r H E S I S 三个层次的内涵。在诗人沉默十年之久重新登上诗坛后,他以十四行诗的新形 式,延续弥漫于早期诗歌的孤独体验,在哲理意蕴层面开始了对人类命运的深 层反思,本文主要从“孤独与承担”、“孤独与交流”、“孤独与死生”等几对相 互联系的范畴来阐释其孤独意识的哲理内涵。这两方
18、面的内涵构成“冯至式的 孤独”的完整意义。 “冯至式的孤独”是在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潮影响下、在冯至这一 独特个体身上汇聚而成的。其独特性意义不仅表现在他与多种文化传统的相同 之处上,而且表现在他与多种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上。而这些,都是本文试图略 作讨论的问题。 上编:冯至式孤独之美的内涵 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 对于诗人冯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词藻加以形容:早熟,敏感,忧郁,落 寞,孱弱,多愁善感。这样的个性特质,尤其适合“诗人”这一身份,这决定 了冯至从开始步入诗坛,就显出非同一般的文心气格。 现存的冯至的第一首诗绿衣人,写于诗人1 6 岁那年: 一个绿衣邮夫, 低着头儿走路, 一一有时也看
19、看路旁, 他的面貌很是平常, 一一大半安于他的生活,一 带不着一点悲伤。 谁来注意他 日目的来来往往! 但他小小手里, 拿了些梦中人的命运。 当他正在敲这个人的门, 谁又留神或想一一 “这个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写这首诗时的冯至,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中学毕业,他投能进入大学;继母 朱夫人去世了,一连串的不幸使他看不清前面的道路,不知何去何从。“失学 的苦恼,失母的忧伤,没有朋友的寂寞”,。一齐折磨羞敏感而忧郁的未满1 6 岁的冯至,折射到绿衣人,整首诗充满了对不幸的恐惧和生命的孤独。“谁 来注意他,日日的来来往往。”诗歌开头至此,写尽了邮夫个体的孤独;“谁 又留神或想,这个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20、则已扩展为人的群体的孤独, 。周棉: 冯至传第3 l 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4 月。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每家的门都无人留神或想,而可怕的灾难,说不定在某一时刻,降临在毫无准 备的人的头上,如此,“这个人”只是孤独地承受“可怕的时候”。邮夫作为生 命个体,被社会和人群所冷漠,显得无比孤独;而每个个体都面临被社会忽略, 生存悲欢不为他人知,个体命运无人关问的孤独。社会,就是由这样的个体聚 合而成。绿衣人由此具有了深沉的意蕴,同时,也预示了冯至对个体生命 孤苦无依、凄恻寂寞的情绪体验的高度关注。 孤独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
21、表征是主体( 个体生命) 与客体对 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主体个人意识的觉醒是孤独感 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礼的冯至,带着自身对悲苦命 运的感伤,对个体命运的孤独作了诗意的抒写。 1 、被群体放逐的灵魂:个体对大众的依托意识以及:者阎事实上的琉离 t 以诗人冯至为代表的二十年代青年,经历了“五四”新思潮的洗礼,获得 了观代意义上的精神个体价值,从而与麻木愚弱的社会大众拉开了一段距离, 他们的灵魂被群体放逐,社会和历史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孤立、无助、寂寞,找 不到出路的悲哀溢满心田。冯至也坦言:“那时北京在北洋军阀愚昧而暴戾的 统治下,鬼影憧憧,尘沙扑面,青年
22、人面前看不见花,看不见光,看不见爱。” “不知道将来做什么,看不清前面的道路。”o 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是少数的 觉醒者,在看不到希望的年代,又是深重孤独意识的持有者,处于人群之中却 不被人群所理解的孤独与迷茫在冯至的诗不能容忍了中有集中表现。不 能容忍了一诗,描写了一个孤独的热血青年,面对冷酷的社会里麻木的人们, 剖开胸膛,将“血红的心儿”取出,可当他到了人丛处,却得不到一点理解和 同情:“有的含着讥诮走远了,有的含着畏惧走远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 只得也缓缓地走去。”最后,“到了十几处,十几处都是如此。抱着心儿暂时 休息着,人们又在那边聚集着。”热血青年与聚集着的人丛是那么格格不入, 前者
23、的真诚屡屡碰壁,与热闹的人丛相比,显得落寞而孤单,不被理解的痛苦 是那样的深切,他人的麻木又是那样的沉重。这里的痛苦已经超越了社会层面 。冯至:论歌德歌德相册里的一个补白,冯至全集第8 卷第2 0 0 页。石家庄t 河北教育出版社 1 9 9 9 年9 月。 。冯至:西郊集后记,冯至全集) 第2 卷第1 3 l 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杜1 9 9 9 年9 月。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 ST t l E S I S 的批判,而现出直面整个人类生命和道德弊病的思考。 与这首诗类似的还有晚报,写卖报童子夜半“尽力地呼叫”,却没有一 家把门开,只有冷风穿透煮子的身心。“我”的
24、心里也叫出来“爱I 爱! 爱1 ” 这首诗的题材在五四文学中不少见,如胡适等人作的同名新诗人力车夫等, 均属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下层民众的人道主义同情,但冯至是以完全平等的 立场来作诗的,显得不那么居高临下,“我们是同样地悲哀,我们在同样荒凉 的轨道。”和卖报童子一样,“我”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爱”,也没有得到任 何回应,个体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就这样完全呈现出来。在瞽者的暗 示中,黄昏后的“我”孤单地在深深的巷子里:“黄昏以后了,我在这深深 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一个瞽者也和“我”一样,孤单地走在 没有尽头的巷中:“来了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 的巷中走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诗 中的 现代 情绪 冯至式 孤独
